“今天的换电,不仅仅是一项技术、一个解决方案,它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到2030年,换电、家充、公共充电桩将‘三分天下’。”12月18日,宁德时代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关于充换电市场竞争格局的预判,引发业内热议。
对标我国10万座左右的加油站数量,在当天举办的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上,宁德时代还宣称,按照这一“三分论”测算,要完全满足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,届时需3万座换电站。为此,明年宁德时代将自建1000座巧克力换电站;到2030年,通过携手全社会共建,最终将换电站规模提升至3万座。
当前,新能源汽车补能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。与充电模式相比,换电模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新能源汽车补能时间,“和加油差不多”;同时,由于采用“车电分离”方式销售,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;而将动力电池通过换电站集中管理和监控,则可以及时发现电池的性能和状态,及时进行充放电、维修和更换,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。此外,换电模式还可以方便地回收和利用报废电池,减少电池的浪费和污染,实现电池的循环利用和产业绿色发展。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,换电模式下的换电站更是被赋予了储能功能,有望成为解决电网稳定及绿电消纳问题的关键变量。
不过,虽然换电模式优势颇多,且国家早在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中就将其与充电模式地位“并列”,但时至今日产业界和消费者对其接受度并不高。比如,有的车企明白换电大势所趋,在车型立项上却很犹豫,担心换电能否走得通,车能否卖出去;有的消费者不敢买,担心将来没电池,怎么卖二手车,担心换电站不够多,想换没地方换;有的消费者买了换电车还不敢换,担心换到坏电池、旧电池,还担心换电贵;有的金融方不敢投换电,担心看不懂看不透,投资回报率算不明白;等等。
换电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复杂,并且让人感到拧巴,产业界不乏各种分析。但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,当前换电市场的标准不统一,导致运营效率低下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,难以跑通商业闭环。坚定不移地推进换电标准化,通过推动换电电池尺寸、换电接口、通讯协议等标准统一,有利于快速扩大换电规模,提高换电效率,并降低成本。如果不能实现换电的标准化,不同车型、不同换电服务商之间因技术规格而形成壁垒,不同标准的换电站因标准不统一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,就很难有运营效率和规模效应,消费者也会面临选择困扰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宁德时代在换电标准化上迈出了开创性一步。据报道,宁德时代首推的两种标准型号电池块,参考92号、95号汽油,分别命名为20号和25号,适配从A0到C级的绝大部分车型。同时,这两种标准型号电池块,根据不同的化学体系,可以提供多电量的产品服务,且每一个标准型号换电块,都配有磷酸铁锂、三元锂两个电量版本,供用户按需配电。可以说,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率先创造了“跨品牌、跨车型、标准化”的换电模式。不少评论认为,“这是我国换电产业迈向标准化的重要里程碑”。
标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,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纽带。不得不说的是,当前换电标准的建设与完善,仅靠一家企业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政府、行业协会及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。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来讲,换电更是一个重构场景的新型能源服务,通过“可充可换可升级、可租可售可回购、可见可管可优化”的全生命周期服务,车企伙伴能够降低开发成本、实现车型快速迭代;运营伙伴能够提高资金效率、稳定资产收益;用户能够节省补能时间,提高出行效率,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或收益。显然,这无论是对于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,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,还是对于全方位扩大内需,提高用户体验,都值得企业创新探索和消费者更多期待。(杨忠阳)
| 编辑:单茹娇
| 初审:单茹娇
| 复审:刘淑梅
| 终审:李 想